战国时期的宋国,承载着商朝上层贵族的血脉传承股市如何配资,其文化底蕴和军事才能也颇具特色与造诣。因此,宋国当时的国力其实远远超过后世对它的普遍评价和印象。然而,拥有数万甲士,号称“五千乘之劲宋”的强大宋国,为什么不仅未能被后世认定为战国的强国之一,反而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,就被邻国接连击败,陷入被动局面呢?
这支曾在东部战场压制齐国、南下大败楚军、一路挺进令魏国闻风丧胆的强盛宋国,为什么最终未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?根据《战国策》的记载,当时战国格局中,拥有万乘规模的强国共有七个,而千乘之国有五个。从这些历史文字中可以看出,当时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,就是“乘”这个单位。
简单来说,“乘”代表的是一国拥有的战车数量。虽然这种战车与现代的坦克和装甲车不同,但在当时军队中,战车的地位和作用丝毫不亚于现代的机械化战力。战国时期的战车由马匹牵引,车后的车斗配备弓箭手和战戈武士,是一种高机动性的作战单位。虽然现代视角来看这类武器较为原始,但在战国复杂多变的战场上,战车无疑是最具杀伤力的“死亡收割机”。
展开剩余82%宋国在其鼎盛时期,战车数量达到约五千乘,未能达到《战国策》中所定义的强国标准——万乘以上,因此在实力衡量上,宋国难以列入真正的战国七雄。战国时期,宋国的版图也经历过一次较大变迁。卫国、郑国、鲁国等实力较弱的邻国,在被齐国、楚国等强国吞并后,宋国便与魏、楚、齐三大强国直接接壤。
由于宋国整体实力不及这三大国,魏、楚、齐都对宋国虎视眈眈,图谋对其出手。然而,宋国经历了政权更迭,宋康王推翻了前任宋桓公,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,随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,使得国家上下焕然一新,实力初步具备与周边强国抗衡的能力。
因此,三大邻国的君主对是否进攻宋国产生了犹豫,担心发动战争不仅会暴露自身弱点,也可能引来其他国家的联合反击,导致自身被围攻风险加大,结果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宋康王是一位极其注重军事实力的君主,他深知邻国终有一天会侵袭自己的土地,于是每日操练军队,昼夜备战,未曾懈怠。
终于,齐国忍无可忍,率军对宋国发动进攻。宋军不仅成功抵挡齐军的正面攻势,反而派出精锐奇兵发起反击,一路挺进齐国腹地,迅速攻下五座城池。齐军撤退后,楚国自信国力更胜一筹,便组织兵力进攻宋国。宋康王统领的军队更为英勇,击溃楚军,夺得三百里土地作为战果。魏国对宋国的攻击同样惨败,不仅无功而返,还被宋军夺取两个城池,不得不狼狈撤退。
此时,宋康王因三大邻国接连败绩而自信心大增,萌生联合齐楚其中一方,共同灭掉宿敌魏国的想法。虽为出色的军事统帅,宋康王在外交上却缺乏手腕,反复摇摆,最终竟选择与秦国建交。随即他主动出兵,灭掉齐国盟友滕国。齐国对此愤怒不已,立即联合燕国发起反击,重创宋军。
秦昭襄王见局势混乱,选择放弃原有盟约,借攻打魏国腹地安邑为由,不再介入宋国纷争,对诸侯联合围攻宋国的行动装作视而不见。与此同时,宋国内部也陷入危机。宋康王的暴虐统治激起民心反感,而太子在一次宴会上对深受康王宠信的大臣态度傲慢,导致两人结怨。令人意外的是,宋康王不偏袒儿子,反而为大臣出头,将太子流放出国。
失去民心的宋国,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,联军趁势攻入国都。宋康王仓皇带残兵逃亡,最终在逃亡途中惨死。若宋康王能洞察民心重于武力,或许不会自招敌忾;若宋国能安守本分,避开战乱,继续积累军事力量,照理说几年内足以抵挡联军进攻。然而宋国时运不济,未获足够发展时间便遭背叛,终究灰飞烟灭。
在齐桓公去世那年,齐国迅速丧失了战斗意志,正是争夺中原霸权的良机。但当时宋国君主是宋襄公,这位君主思想超前,常与战国时代主流格格不入。他的理念有多特别,我们一起来看。
宋襄公受齐桓公临终托付,代为照顾其子公子昭,期间以君子之风悉心护送公子昭返国继位。宋襄公自认为行事正直,国家与军队也如他一般正义,因此产生了争夺春秋霸主的野心和底气。
想要称霸诸国,必须拥有强大盟友。宋襄公先后邀请楚成王与自己扶持的齐孝公,在盂城举行会盟。出发前,幕僚劝其多带兵力以防楚王反悔,宋襄公则坚信自己以仁义待人,必被诚实对待。结果刚到会场便被楚王所带卫队扣押,不得不屈服于楚成王的威权。
会盟当天的屈辱让宋襄公深感楚王与楚国皆非君子之流,决意征服楚国。但楚国当时国力强盛,他只能先攻楚国附属的郑国。宋襄公遂率军进攻郑国,楚军闻讯迅速抵达,两军在泓水两岸对峙。
楚军主力渡河时,公子目夷建议趁敌军未稳时发动奇袭以求胜利。宋襄公却坚守正义之道,拒绝偷袭,认为作战应光明磊落。目夷再三劝谏未果,反被宋襄公斥责为无礼。待楚军列阵完毕发起攻击,宋军不敌,被迫溃逃,宋襄公大腿中箭。
综上,无论从兵力还是国力角度,宋国均难跻身战国七雄。宋国虽有短暂辉煌,但几位国君的不当执政加之地理位置的劣势,注定其被邻国逐步剿灭只是时间问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指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