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襄王十九年(公元前633年),晋文公设立了“三军六卿”制度。简单来说,这一制度从晋国的十一大世族中选出六位人物,每人轮流掌管军政大权杭州股票配资平台,负责辅佐国君,而各家族之间相互制衡。正因为这一独特设计,晋国的国力迅速增长,晋文公也因此成为了继齐桓公之后,春秋时期第二位称霸的霸主。
到了春秋末期,晋国的原有十一大世族中,仅剩下智、赵、韩、魏四家,其中智家的权势最为强大。为了打破智家的霸主地位,赵、韩、魏三家联手共同消灭智家,最终瓜分了晋国的土地,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,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三家分晋”之局。而三家中,赵国一度成为东方最强大的国家,廉颇和蔺相如便是赵国强盛的关键人物。那么,他们之间的故事究竟有着怎样的波折与结局呢?
廉颇与赵国另一位名将李牧,以及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并称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。《史记》最早记载他战功的历史事件,便是在燕国与齐国的战役中。周赧王元年(公元前314年),齐国趁燕国内乱发动大规模入侵,燕王哙和太子平相继被害。为挽回颜面,燕昭王即位后四处招贤,成功将乐毅引荐为主将。周赧王三十一年(公元前284年),乐毅率领燕、韩、赵、魏、楚五国联军攻打齐国,连破七十余城,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。在这场战斗中,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,指挥大军攻破齐国阳晋城,展示出惊人的勇气和军事才能,令各国君主都为之敬仰。
展开剩余73%战后,廉颇被封为上卿,名声大噪,但此时,蔺相如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门客,迅速崭露锋芒,甚至威胁到廉颇的风头。燕国伐齐之后不久,秦昭襄王曾向赵惠文王提出,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名玉和氏璧。这颗璧玉的价值远超十五座城池,而秦国是否能兑现承诺也成疑,然而赵国当时国力薄弱,不得不答应。然而,蔺相如自告奋勇,独自前往秦国,担负起了保卫国宝和氏璧的重任。
蔺相如到达秦国后,得到了和氏璧,发现秦昭襄王并未兑现其诺言,便巧妙地以玉璧有瑕疵为由,要求将其退还并作势要砸碎。随后,他以机智为由,暗中将和氏璧送回赵国,并自己全身而退。此事不仅保住了赵国的国宝,还显示了蔺相如非凡的胆略和智慧。
然而,第二年,秦军连续多次攻打赵国,成功夺取了不少赵国领土。周赧王三十六年(公元前279年),秦昭襄王计划集中兵力攻楚,提出与赵国国王会盟。经过蔺相如和廉颇的劝谏,赵惠文王同意赴会。在会谈期间,蔺相如凭借着自己机智过人的口才,巧妙化解了秦王对赵王的侮辱,成功保全了赵国的尊严。凭借这一连串的成功,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,且位高于廉颇。
廉颇作为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,对蔺相如凭口才赢得上卿之位心存不满,认为自己凭血战拼来的官职,蔺相如不过是一个巧舌如簧的文人而已。然而,蔺相如明白廉颇的心情,于是主动向他示好,以保持赵国朝堂的和谐气氛。廉颇了解到蔺相如的宽容与智慧后,深感愧疚,于是主动负荆请罪,这一经典的“将相和”故事便由此诞生。
然而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廉颇继续在与齐国、魏国、秦国的作战中屡屡获胜,展现出他作为名将的强大实力,但蔺相如的记载却逐渐少了。随着赵惠文王去世,赵国的政权交给了赵孝成王。周赧王五十三年(公元前262年),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展开激烈的战争,尽管秦国白起等名将实力强劲,但在与廉颇的交战中始终难以取胜。
然而,秦国通过范雎的离间计,成功散布廉颇作战无力的流言,赵孝成王听信这些流言,决定换将,任命赵括为主帅。赵括是赵奢之子,虽然熟读兵书,却缺乏实战经验。蔺相如得知后曾劝谏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而鼓瑟耳。”然而赵孝成王不听劝告,最终赵括带领赵军惨败,长平之战中,秦军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五万,赵国遭遇巨大损失。
大约在这时,蔺相如因病去世,而廉颇在被罢免数年后终于再次被起用,并成功攻占魏国的繁阳。此时,赵孝成王去世,赵悼襄王继位,然而新王一上任便罢免了廉颇,最终廉颇转投魏国,过上了晏气的生活。
随着赵国人才的逐渐流失,赵悼襄王希望重新启用廉颇,但担心其年老体衰,便派人前往询问。然而,使者却被奸臣郭开收买,回禀赵王称廉颇不堪重任。最终,廉颇应楚国之邀前去担任将领,但由于无力报效赵国,未能再创辉煌。最终,廉颇因心中郁结未能建功立业,死于寿春。廉颇与蔺相如,这两位曾为赵国保家卫国的英雄,最终都未能在晚年找到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。倘若当时他们二人仍能继续为国效力,或许即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,也要多费些时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指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